科学研究

谢爱磊 | 精英高校的农村籍学生:心态、探索与反身性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24-03-20

2024年3月18日上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谢爱磊教授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精英高校的农村籍学生:心态、探索与反身性》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刘振天教授主持,两百余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参与。

讲座伊始,谢爱磊教授以自身经历为引介绍了研究背景,带领师生重新理解小镇做题家。首先,他提出了研究问题:农村和小镇学生对“做题家”的主观体验是什么?其背后的结构性因素有哪些?随后,他对农村学生学业成就、社会成就和复杂体验三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过往研究更多地将“小镇做题家”视作客观实在而非主观建构,并且已有研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关注不够。他认为研究需更充分地将个体的主观体验同其背后的结构性成因关联起来进行分析。

紧接着,谢爱磊教授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Bourdieu关于实践的理论和Sayer的反身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研究设计。他将时间加入研究设计,收集了2014—2019年农村学生的纵贯研究数据,通过目的性抽样和时间抽样来进行深入访谈,同时也采用了观察和与个体互动的实时记录等田野技术。在数据分析时,谢爱磊教授着重关注迭代,即从叙事线索变化看意义赋予的变化。

通过分析,谢教授介绍了三个研究发现:其一,在生存心态上,精英大学的农村籍学生缺乏游戏感,无法将自身探索新环境的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容易自我低估,对自身的社会能力进行负面评价;其二,在实践探索上,精英大学的农村籍学生会自我设限,容易陷入认同建构困境,在就业能力管理的认知和行动上后知后觉;其三,在社会结构和资本配置特征上,精英大学的农村籍学生面临场域切换,需要跨越双重文化边界:家庭和精英大学的文化边界以及高中和精英大学的文化边界。最后,谢教授对研究进行了总结与讨论,并强调了关于反身性的思考。他认为社会研究应当致力于理解个体对的生活世界的体验、解释、建构和重构,反身性思考对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

谢爱磊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意义深刻,在场师生围绕此次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师生就质性研究中如何悬置自身、平衡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不对称关系等问题展开了交流。本次报告为我院师生提供了解读“小镇做题家”的新视角,且有助于我院师生学术能力的提升,与会同学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图文:黄婵)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